- · 《史学月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月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月刊》编辑部征稿[10/30]
- · 史学月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史学月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月刊》数据库收录[10/30]
这就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忠告!(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稻盛和夫的境界是“和工作谈恋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欣赏,这显然是一个不一般的境界,可遇不可求。 新年的时候,他录制了一段视频,里
稻盛和夫的境界是“和工作谈恋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欣赏,这显然是一个不一般的境界,可遇不可求。
新年的时候,他录制了一段视频,里面是一些想对年轻人说的话。“我们每个人要想想未来该怎么做,要想想现在该怎么做。世界如同过去一样,永远有许多难测的风云要来,你时时刻刻要准备自己面临风云,不要乱,不要慌。”
什么是“松弛感”?
对于许倬云而言,历史既是关于时间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科学,作为历史学者,把所学所悟所得反馈给社会是责任,他希望年轻人不能找不到目的和人生意义而无所适从,不能成为“单向度的人”。
而且,他最近更聚焦了一些——9月15日,受知乎邀请,许倬云以《如何与工作相处》为主题,为中国的年轻人带来了一次充满洞见的开学演讲,回答了年轻人关于工作和人生的提问。
“松弛感”不应该等同于躺平,而应该是一种积极舒适的松弛感。这就是许倬云首先想对年轻人们说的,工作有其重要的意义。
这是许倬云眼中最好的和工作相处的方式。
怎么办?
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工作把自己雕刻成一件艺术品,这是许倬云的期望,也是他的谆谆教诲。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个新词汇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地火起来。从“打工人”、“996”,再到“内卷”、“躺平”,而最近在被内卷和焦虑不断裹挟的年轻人中,“松弛感”成为了新的顶流。
举个例子,不久前知乎出品了一个职场节目《我所向往的职业啊》,通过对程序员黄玄职业生活的真实记录,让人更好地认识程序员群体的真实面貌,还有其职业生涯的复杂路程。最终讨论到的,不仅是职业本身的职场干货和技能方法论,还有职业对于人生的意义,和向往一个职业的精神内核。
任何一份工作不管任务大小,都是一长串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任何工作都是个缺口所在”。其次是投入,尽一分力,收一分果,就像“敬业”的“敬”字,意味着不糟蹋它、不浪费它。
有人觉得这个词切中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情绪——如果用尽全力也无力掌控,索性就放手而行。但也有观点认为,足够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才会有“松弛”的空间。这对一些拥有了资本的年轻人或许是一种自然的松弛,但对于更多的年轻人而言,松弛意味着不再向往未知,转身投向消极的安稳,其实也就是“躺平”的进化版本。
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每一次叩问,都隐含着对当下的思索。当一个人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也会得到独一无二的答案。历史学家如此,我们普通人也一样。
许倬云给出唯一的“灵药”,是“自己掌握自己”,“你的生命是你的,你的人生是你的。你创造,你糟蹋,是你负你的责任,不能怪别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能够让年轻人静止睡觉的社会很少。时间是补不回来的,躺平下来,时间不会原谅你。因此年轻人要做的,就是跟上时代,“浪在往前走,不要被浪丢在后面,你可以做个冲浪儿,你不要做个海滩上的晒太阳人”。
而对于知乎这样以专业深度的内容讨论著称的优质内容社区而言,也是责任。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身上有很多标签。
每个人对“松弛感”有每个人的理解,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松弛感的背后,其实是当下年轻人们对人与工作和人生的一种反思和提炼。
在这样一个相处的基础之上,不断积累、不断磨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高,会离目标渐走渐近——工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
他很理解当下年轻人的这种“价值危机”,“因为现在社会化的格式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一个青年不可能没有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有一种感觉,自己年轻时觉得都无法迈过去的坎,迈过去后,觉得不过如此。
许倬云工作到92岁了,在他看来,他从工作中更获得了许多种人生,汇聚成自己传奇的人生。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是被工作塑造的。
此次“知乎职场季”系列活动正是知乎获得感的一次绝佳体现。
每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生活的常识与素质,获得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会处理突发困难,形成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工作不仅是维持你的生活,也是让你带进社会的一个角落,是一个连线”。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有过一个有关工作的预言——生活在2030年的人每周只需要工作 15个小时,会比生活在一百年前富裕八倍,人们会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等待消磨。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网址: http://www.sxykzz.cn/zonghexinwen/2022/0927/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