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月刊》编辑部征稿[10/30]
- · 《史学月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月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月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月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月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印度史学传统中的通史编纂(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总体而言,穆斯林统治印度时期,通史编纂主要受到伊斯兰史学的影响,在时间上一般以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为起点,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且偏
总体而言,穆斯林统治印度时期,通史编纂主要受到伊斯兰史学的影响,在时间上一般以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为起点,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且偏重政治,较少关注其他族群的文化和历史。莫卧儿帝国灭亡后,英国接管了对印度的统治。东印度公司的一些官员为了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印度的各个地区,撰写了不少印度各地区的历史。这一风潮正好迎合了帝国消亡后印度土邦林立的政治现实,也影响了印度本土历史学家撰史的偏好。基本上至印度独立,印度历史学家撰写的多是地区、族群的历史,鲜有通史著作问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英属印度时期两部出自英国人之手的印度通史对后世印度的通史编纂产生了巨大影响。一部是詹姆斯·密尔的《英属印度史》,出版于1817年,分为三卷。密尔在第一卷第二册中对印度自吠陀时代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详细记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国家体制、法律税收、科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英属印度史》是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印度史,并按照西方的历史分期,将印度历史分为印度教时期、穆斯林时期和英属时期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不过,该书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竭力贬低印度文明,鼓吹英国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另一部是东印度公司官员亨利·艾略特的《由印度自己的历史学家讲述的印度历史》。该书原为艾略特收集并翻译的印度穆斯林时期的史籍和手稿,后经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约翰·道森编辑和整理,于1867—1877年陆续出版,共八卷。该书为一部穆斯林统治印度的通史,但艾略特在序言中将这一时期描述成黑暗和专制的中世纪,以此衬托英国殖民统治的开明和进步。这两部书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以及对印度历史东方主义式的认知,对后世西方的印度史编纂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也遭到印度历史学家的强烈批判。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独立后的印度民族意识高涨,亟需一部崭新的、贯通的和全面的印度历史,既展现印度辉煌的过去和历史的延续性,又彰显印度人民的能动性及英勇的斗争精神,进而塑造一种面向未来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情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著名历史学家马宗达担任主编的《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开始编纂。这部通史共计11卷,由85位学者历时18年(1951—1969年)完成。第一卷为《吠陀时代》,最后一卷为《为自由而战》。这部通史堪称印度民族主义史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权威的印度通史,影响巨大,迄今仍不断再版。以第一卷为例,2010年已出至第七版。当然,这套通史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全书的架构基本因袭了殖民主义史学“古代的辉煌—中世纪的衰落—现代的复兴”模式;对何谓“印度人民”的理解也有些偏颇,将其主体主要限定在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身上,无意中强化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对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新的历史观念的影响,印度历史学家希望同时摆脱殖民主义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的双重影响,书写更能体现印度的独特性、族群平等和文化多样性的印度历史。达莫达尔·萨尔德赛出版于2008年、再版于2018年的《标准印度史》便是体现上述理念的印度通史代表作。该书首先打破了以往印度通史编纂中陈旧的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的时间框架,有意弱化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将叙述的重点放在印度的传统文明阶段,即印度教和穆斯林时期。作者强调,印度传统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政治理念和宗教实践在当前印度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书对于主流历史叙述之外的一些文化现象如佛教、耆那教的历史作用亦有所关注,笔触也深入到之前为史家所忽略的马拉塔人和锡克人等族群中。不仅如此,该书还采用了现在流行的跨国史视角,研究了基督教、民族主义在印度的传播以及印度人对之的反应。总之,《标准印度史》是一部以印度为本位,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和英国中心主义的著作,诚如作者所言,它是一部献给“新一代的印度人”的印度通史。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网址: http://www.sxykzz.cn/zonghexinwen/2022/0222/624.html
上一篇:历史学教授李纯蛟:年味里的乡土情,我记忆里
下一篇:焦循的史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