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月刊》编辑部征稿[10/30]
- · 《史学月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月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月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月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月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印度史学传统中的通史编纂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作者:张旭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编者按 通史编纂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史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述,全面展示某个国
作者:张旭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编者按
通史编纂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史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述,全面展示某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丰富面相,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加强认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相应地通史编纂也各具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通史编纂有哪些体例?具有怎样的特征?反映出历史观发生哪些变化?本期刊发的文章选取三个个案,分别介绍印度、阿拉伯地区和德国通史编纂传统的形成、发展、特色等,以飨读者。
一般认为,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缺乏中国或西方那样的历史编纂意识。古代印度人虽然也记录过去、保存文献,但对于记述和掌握具体的史实兴趣不大。过去对于古代印度人而言,不在于可以从中获得多少特定的事实,而在于提供普遍的意义。印度学者兰坚·高什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古代印度人对时间的理解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印度的时间观是倒退循环式的,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梵天年、梵天日(即佛经中的“一劫”)和由伽(即佛经中的“世”)三种循环。其中,仅最小的循环卡利由伽就有四十三万两千年之久,一个梵天日更是长达四十三亿两千万年。与其他文明以数千年的时间框架看待历史不同,从印度近乎永恒的时间观中展现出来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则微不足道。因此,古代印度缺乏通常意义上的历史编纂,更没有像中国《史记》这样的纪传体通史,或西方那种从创世开始直至现时代的普遍史。
13世纪初,来自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在北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并将伊斯兰史学传统引入印度。这一时期,出现了用波斯文撰写的以某位苏丹的族谱或传记为核心的“通史”类著作,如穆达比尔完成于1209年的《谱系树》。该书是献给德里苏丹国第一位苏丹艾伯克的,因而有意将奴隶出身的艾伯克纳入从先知穆罕默德到北印度古尔王朝苏丹的世系中,并撰写了从创世、诸先知时代、前伊斯兰时期的伊朗列王、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直至艾伯克崛起的漫长历史。又如什拉兹撰写的《马哈茂德·沙阿层级传》。该书是以古拉吉特苏丹国(从德里苏丹国独立而来)最著名的苏丹马哈茂德·沙阿为中心的纪传编年,记载了从创世到马哈茂德辞世前两年即1509年的历史。德里苏丹国时期,统治者重视历史编纂,勤于收集和整理档案,为印度史学开创了新局面。
1526年,莫卧儿帝国取代了德里苏丹国,并渐次向印度南部扩张。第三位皇帝阿克巴在位时,实行开明统治,奖掖学术,把帝国推向鼎盛,极大地促进了史学的发展。阿克巴时期,官方史学在印度应运而生,它虽然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史学风向。比如,突破伊斯兰史学的局限,吸收了印度教文明的因素;创作主题和内容愈发丰富多样;更加注重史料的比较、甄别和考证等。在阿克巴的授意和资助下,这一时期产生了两部重要的通史著作。一部是成书于1591年的编年体通史《千年史》,分为三卷,由七位学者共同完成,按伊斯兰历顺序逐年记载了从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到阿克巴统治时期的千年历史。阿克巴对该书的撰写十分重视,强调一定要高度客观、细节准确,但在成书后却又不甚满意,遂又让人编纂了专门记述其生平、事迹和统治的《阿克巴之书》与《阿克巴之治》。另一部是尼扎姆丁·艾哈迈德完成于1593年的三卷本《阿克巴层级传》,记载了从986年穆斯林进入北印度,至阿克巴在位第38年(1593年)的历史。该书因以下两个特点而受到后世赞誉:第一,参引的著作多达29部,因其中大部分均已佚失,故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第二,对历史事件的重视高于对历史人物的重视,颇有中国古代史学“未尝离事而言理”的意味。
这一时期,还有一部值得关注的通史著作,即生活在南印度贾布尔苏丹国的菲里什塔撰写的四卷本《菲里什塔史》。该书完成于1607年,奉贾布尔苏丹国易卜拉欣·阿迪勒沙阿二世之命而写,旨在弥补以往印度历史著作中对德干诸苏丹国重视程度不够的缺憾,时间跨度从伊斯兰早期到菲里什塔的时代。菲里什塔南方人的身份,使之能够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去描述北印度的历史,他记述莫卧儿帝国贾汉吉尔统治时期的历史尤为可信。正是因为如此,《菲里什塔史》成为一部经常被欧洲学者如伏尔泰、康德、黑格尔、爱德华·吉本等人引用的信史。吉本在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时,有关印度历史的部分就参考了这本书。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网址: http://www.sxykzz.cn/zonghexinwen/2022/0222/624.html
上一篇:历史学教授李纯蛟:年味里的乡土情,我记忆里
下一篇:焦循的史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