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厚量:古典学与史学的公共精神

来源:史学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08日 10:0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855年3月4日,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希腊史学者费尔顿教授向英国学者乔治·芬利寄出了一封口吻颇为严厉的回信。他写道:“您信中的一部分内容让我很伤心——那是您谈论自己的那段

1855年3月4日,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希腊史学者费尔顿教授向英国学者乔治·芬利寄出了一封口吻颇为严厉的回信。他写道:“您信中的一部分内容让我很伤心——那是您谈论自己的那段文字。请原谅我的措辞唐突,但我认为您并不理解自己在这个时代占据的地位……您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您的名字也将永远跻身于关于该主题的最高权威之列……您亲自在一部壮观的历史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又在史学创作中进一步扬名立万。”

英国学者爱德华·吉本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和罗纳德·塞姆的成名作《罗马革命》深受普通读者的欢迎。资料图片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尽管上述这些古典学家们大多出身贵族阶层,并且当时也还远未出现“公共史学”的概念,但他们在写作目标、写作手法与文字风格等方面苦心经营,力图提升自身史著的公众影响力。这一史学传统形成的历史背景复杂,至少同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关系密切:

其一,在18—19世纪的西方,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够识文断字的、接受过中等程度教育的读者通常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色诺芬、柏拉图、奥维德、维吉尔等重要古典学家的名篇选段,这为古典历史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及以相关史实为依托的公共学术讨论提供了前提保障。

然而,古典史学研究领域的这种公共传统并未在二战后的古典学界得到很好的传承。尽管伯里、哈蒙德、玛丽·比尔德等人,或者在希腊罗马史通史与教科书编撰方面倾注心血,或者为古典史学的公众化奔走疾呼,并努力改变古典学术传统的写作方式,但就二战以来古典史学的整体发展趋势而论,古典史学与史学的公共精神正在渐行渐远。二战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化倾向促使当代学者强调文献考证和量化数据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将人文主义精神排除出了古典学研究;前人出色的研究成果带来的压力迫使新一代学者另辟蹊径,选择更为专狭的研究领域,有时甚至不免剑走偏锋,陷入过度琐碎考据的窠臼。到了21世纪,通史撰述传统和古典史学的叙事特色日趋衰落,相关领域的优秀作品乏善可陈。而由专题论文、学术专著、考古报告和古典文本校勘构成的古典学研究成果对读者的专业知识、语言功底要求高,很难引起本学科专家以外的读者们的广泛兴趣。与此同时,当代西方公众的古典学知识储备却在时代变迁与教育改革中有所削弱。因此,虽然当代的古典学工作者、尤其是相关专业的青年学者与研究生们在研究选题的多样化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逐步改变着当代古典学的基本面貌,但缺乏叙事特色、人文主义精神和通史视野的古典学研究仍然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公共史学传统。对于曾经孕育过吉本、格罗特、蒙森、塞姆等同时在世界史学史、文学史与政治思想史上占据着崇高地位的古典史学而言,这种公共精神的萎缩诚为憾事。

其三,在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等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古希腊史与古罗马史在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记忆中占据着独特的崇高地位。政治学、法学与经济学领域的大量理论争鸣,均围绕着希腊罗马史中的案例与文本展开。这一事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对希腊罗马时代历史经验的重视程度。

至于芬利与费尔顿的看法孰是孰非,并非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芬利和费尔顿的往来书信所承载的、看重史著公共影响力的价值观,其实代表着二战之前古典学界普遍坚持的一种史学传统。芬利心目中的学术偶像、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曾经宣称,他要使自己的著作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读物,既能摆在学者的书斋里,也能放在淑女们的梳妆台上。吉本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受到教会人士的猛烈抨击,却在英国广大读者中饱受赞誉。吉本对此评价道:“公众是很少会看错的。”他在全书付梓之际感叹道:“二十个幸福的岁月因我修史的辛勤而富有生气,这一成就在人世上给我以名誉、地位和声望,舍此我是无从获得的。”他还满怀信心地预言,自己的作品将拥有一种“未来的命运”,也就是将对各个时代的读者持续产生思想上的影响。无独有偶,乔治·芬利心目中另一位英国前贤、几乎同时代的希腊史学家乔治·格罗特同样十分看重史学的公共影响力。他创作《希腊史》的直接目的便是驳斥英国保守派政治家、历史学家威廉·密特福德的保守史观,扭转读者对希腊民主制的负面印象。这一重视社会影响、渴望与读者密切互动的古典学历史撰述传统一直延伸到乔治·芬利去世(1876年)之后。德国古典学家蒙森虽致力于专狭的罗马法与铭文学研究,著述等身,但也凭借其文笔生动、想象力丰富的《罗马史》赢得巨大的公众影响,并于19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学者罗纳德·塞姆的成名作《罗马革命》同样富于现实关怀精神,寄托着自己对当时战云密布的欧洲局势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命运将何去何从的深刻忧思,二战后对专业史学界之外的政治学界、影视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网址: http://www.sxykzz.cn/zonghexinwen/2022/0808/647.html



上一篇: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守寡后写一本书,
下一篇:古典学与史学的公共精神

史学月刊投稿 | 史学月刊编辑部| 史学月刊版面费 | 史学月刊论文发表 | 史学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史学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