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月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月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月刊》编辑部征稿[10/30]
- · 史学月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史学月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月刊》数据库收录[10/30]
有什么院校和专业推荐(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 钱穆治史三书? 《治史三书》是2016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严耕望。 内容简介 1.钱穆得意门生、“史学界的朴实楷模”、“中研院”院士、
钱穆治史三书?
《治史三书》是2016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严耕望。内容简介
1.钱穆得意门生、“史学界的朴实楷模”、“中研院”院士、历史学名家严耕望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2.两岸三地历史院系公认治史入门必读,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
3.纪念严耕望诞辰100周年增订版;新增2万字《钱穆传》大陆首发
4.行销35年经典升级·特约导读·专名索引
纪念严耕望诞辰100周年增订版;新增2万字《钱穆传》大陆首发。 《治史三书》所论几乎涉及史学研究的所有方面。大匠不遗细节,对史学论著的撰述体制、写作改订、引文格式、注释安排,对作为治史必备知识技能的目录学与校勘学应掌握到何等程度,对外语阅读与史著翻译如何有助于治史,严耕望都不厌其详地娓娓道来。
为什么大清朝士兵的衣服不一样?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清朝兵制的一个发展历史说起!
首先给大家说一下,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写有“兵”或者“卒”,又或者“勇”,很多都是不具有参照性的,纯属道具充数而已。
接下来我给大家细讲一下他们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首先 “兵”,就是士兵了。它在清朝代表就是常备武装力量,是正规军。当时的正规军分为两种,八旗军和军。前者由八旗子弟组成,这是清军早期的主力。最开始只有满八旗,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又增加了蒙八旗、汉八旗。这些算是清朝的家底儿,也是最为信任的。
而出现在八旗军之后,主要是由清军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收编和组建的汉人组成,他们以绿旗为帜,故称。这两种士兵所担负的任务也是不相同的。满洲人的士兵在职责上担负的是京城的安危,是国家的精英所在,所有配备精良的武器也都会先满足这样的,那待遇也是最高的。
当然了,在地方上也有八旗军驻守,其更多的是担任一个监督作用,其最高长官是将军,比如年羹尧的杭州将军,《武状元苏乞儿》里的广州将军。与当地的巡抚、总督乃是平级。
八旗军的巅峰时期在清朝初期,入关之后,他们养尊处优,逐渐堕落,沦为战五渣。
担任地方守卫的一般是兵,相对于八旗,他们的待遇和装备都会差上一些,兵力也都比较分散的,但总体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在清朝中期阶段,兵已经彻底取代了八旗军,称为清朝的主力军。比如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最终就是依靠的英勇发挥。
而我们在影视剧上,经常见到的士兵基本就是这种。
3、“勇”,也叫“乡勇”,是兵的一种,只是这种更是零散,没有很正规的组织,乃是由地方组织,相当于民兵。在战争到来的时候,八旗军和兵战线吃紧的时候,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一些人,组建成一个,当战争结束后,这些人就各自解散了。这些士兵没有固定的粮饷,即使是战功赫赫的人,也不会在中长久待下去。
但是,在清朝后期,乡勇才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粮饷,并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4、“卒”,看管监狱的,一般是”卒“。
西周崇尚什么青铜器造型庄严稳重?
三千年前的西周是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周青铜器不仅造型奇特、纹饰精美,而且在其腹部、底部或盖部等位置铸刻有记事性的铭文,对于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一、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
作为早期文明象征的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在世界青铜器中,青铜器制作精美,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1.我国青铜器的历程
我国在夏代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到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网址: http://www.sxykzz.cn/zonghexinwen/2022/1206/663.html